首页 >> 美食做法

简单易做的民族美食甜食?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

2024-05-08 美食做法 2 作者:dsfert57568

一、你的家乡在安阳有什么美食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味道都是那么熟悉,它是长长的丝线,牵拉着我这只在外飘荡的纸鸢;它是醒目的邮戳,刻画着我独特的故乡印记。

安阳,它是我的故乡。有着七朝古都美誉的它连美食都浸染了历史的气息。

一.扁粉菜

如若有人询问我:“你家乡都有什么特色美食啊?”,那“扁粉菜”三个字定会脱口而出。可以这么说,到安阳却不吃扁粉菜就可以等于没有来过安阳。安阳人“就好这一口”。

扁粉菜是一种价钱亲民而又全能的美食。为什么说它全能呢?因为它一日三餐都可充当。更重要的是,这“扁粉菜”只在安阳吃得,出了安阳城,就再也寻不得它的踪影了,这便无形之中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阳人对扁粉菜的情结和依恋也深了好几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追根溯源的民族,因而无论天南地北,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份美食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而扁粉菜也不例外。据说,扁粉菜最早是由周文王发明出来的。由于被幽禁在羑里城,生活条件不好,文王便就地取材,发明出了扁粉菜。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扁粉和青菜等几样食物,就这样交汇融合于热汤中,成就出了“一曲美食的赞歌”。还有传闻说扁粉菜补脑,文王天天吃,所以才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周易》,或许很大程度上有杜撰的嫌疑,却为普普通通的扁粉菜戴上了儒雅的光环,更加令人神往了。到了三国,扁粉菜依然不乏忠实粉丝,他便是曹操。有史书载曰,曹操每头痛便食用扁粉菜,连之后身死也要葬在扁粉菜的发源地西高村,试想这需要多么深的爱恋才会有此举动。而到清末,袁世凯隐居洹畔,不为风水佳否,只为能随时吃上一口热乎的扁粉菜,他甚至连墓的样式都是按照菜碗的样子修的。说了这么多,这令安阳人魂牵梦绕的扁粉菜究竟是怎番滋味呢?现在就让我为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扁粉菜取材易得,扁粉是它的主角,其次佐以小白菜,豆腐,猪血。这些普通得出奇的食材是如何成功勾走食客们的味蕾的呢?关键就在这汤里面。扁粉菜采用的汤可不是一般的汤,它用的是大火熬制的高汤。这高汤由猪棒骨和鸡架佐以茴香,白芷,肉蔻等煨制三个小时而成,完全将食材里的精华吸入了汤中,有这样的高汤做底,可谓是绝妙。最正宗的扁粉菜采用的都是自家现做现漏的红薯粉条,当然也有用现成粉条的,现成的偏黄,自己漏制的偏白。当然,若使用现成的粉条自是会减少几分扁粉菜的风韵。所以,如若要来安阳吃扁粉菜,我一定会果断推荐去吃现制扁粉的那家。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只需将扁粉盛入碗中,盖上小白菜,豆腐和猪血,再浇上一碗热乎乎的高汤,就算是成了。按照安阳人的习惯,必是要再撒上一撮蒜蓉的,没有蒜,这菜都少了灵魂。扁粉菜的黄金拍档是油饼,有了油饼的扁粉菜那简直是令人垂涎三尺。从做扁粉菜的师傅手里接过一碗刚盛好的菜,挑一个位子坐下来。只见那碗菜还升腾着热腾腾的水汽,将整张脸都温润地暖暖的,香气便顺着这股热气蔓延至整个肺腑,让人连连叫绝。用筷子挑起一条晶莹剔透的扁粉,嗦入口中,滑软而弹,回味无穷。再吃几口浸透了汤汁的青菜和红白豆腐,咬开它们的一瞬间,高汤就在口中迸发出来,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扁粉菜的体验不仅仅是这些,若是地道的安阳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将刚出锅切好的金丝油饼用筷子浸如扁粉菜的高汤之中,吃几口扁粉,再咬上一口泡得差不多的油饼,焦香酥脆的饼皮下是空隙间填满高汤的软而劲道的面块儿,脆与软这两种触感成功得到了最适度的糅合,达到了一口千年的效果。吃完扁粉菜,可别慌着离开,因为这场美食之旅还没结束呢,一定要去接一碗甜甜的豆浆喝了才算是满足。

它扁粉菜的店面一般都不大,而且偏爱于栖身街头巷尾,在地图上十有八九是不好搜到的。它们早已成为安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哪天兴致来了或是嘴馋了,就到自家楼下的扁粉菜馆里面坐一坐,不分时段,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扁粉菜,抬眼一瞧,恰巧隔壁老张或是老王就做自己对面,于是乎就攀谈起来,就算是陌生人也完全可以唠起来,谁还没有个家长里短呢?而人间的烟火气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袅袅氤氲起来,这就是安阳人的生活底蕴,这才是人间的味道。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津津有味。

二.皮渣

说完了扁粉菜,让我们去尝一尝老安阳的皮渣。你们听说过皮渣吗?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吧,别看它名字不好听,好吃却是实打实的。皮渣本身也是粉条,只不过它是打扮了一番的粉条。这么一说便可知道皮渣自然也是很平价的一种美食了。

据记载,当年周总理不知皮渣为何物,还专门品尝了一番,又特地考察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得知是物美价廉的美食后,便对皮渣赞不绝口。是啊,美食本来就应该走进寻常巷陌,不应该去强求阳春白雪,美食应该是有温度的,它应该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闲暇之余的小憩与微暖。制作皮渣以绿豆粉条为佳,只不过随着绿豆种植的减少,吃到使用绿豆粉条制作的皮渣实属不易,大部分都采用红薯粉条制作。安阳人管做皮渣叫“坐”皮渣。将刚刚漏制的热粉条放到盆里,放上葱花、姜末、香菜和少许盐,也有放五香粉的,搅拌均匀后上锅蒸熟即可。由于全程像一个听话的小孩儿乖乖坐在盆子里,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坐”。刚出锅的皮渣香气四溢,让人魂牵梦绕。待皮渣冷了之后便可以用刀分切成方形的小块儿储藏起来,平常炒菜时取出来几块撒入锅里,一锅菜都因为皮渣的加入而更香了。

在我的认知或者说在我的记忆里,皮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按照上述方法制作,而另一类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了虾米这一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皮渣无疑更香。皮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配菜(对了,之前介绍扁粉菜时忘记介绍皮渣这一原材料了,这么百搭的皮渣自然在扁粉菜里面也不会缺席,它一直是为扁粉菜锦上添花的那一笔。),还可以单独成菜,别看它单单调调,它可是能挑起大梁独当一面的。皮渣做菜的方法有很多,红烧,煎炸,煨汤等等,只要是你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皮渣还可以作为一种小吃,煎皮渣串儿,炸皮渣串儿,烤皮渣串儿……每每经过安阳的烧烤摊位,你一定能在众多炸物烤物中发现皮渣的身影。设想,傍晚华灯初上,与几个老友结伴,漫步于安阳的北大街之上,谈天论地,走累了就凑到路边的烧烤摊旁,要几串炸物,自然这之中不能少了煎皮渣。就静静地守在摊位前面,看着皮渣在炙热的铁板上发出呲啦啦的声响,伴随着这声音的还有冒起的白色烟雾,皮渣身下的油不安分地跳动着,舞动着小城故事的旋律。从小贩手里接过等待已久的皮渣,咬上一口,往往会因为急不可耐而烫到嘴巴,但是依然挡不住那煎炸后无法替代的芳香,可以说皮渣串是安阳人的经典记忆了。所以哪天要是来安阳搜罗小吃,一定不能错过了皮渣串,相信它是不会令食客们失望的。

三.炸血糕

当然安阳的美食不只这些,上面说起皮渣串这一小吃,让我又想起了另一种安阳的传统小吃——炸血糕。

听到你也许会不禁疑问,真的是“血”吗?当然不全是的,只是它加入了猪的活血,颜色发红,就像凝固后的血块儿,所以形象地称之为血糕。关于这炸血糕还有一番典故。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安阳连降大雨八天,本来贫困的安阳百姓又遇上了一场空前的水灾。灾后,其他播种粮食作物早为时已晚,百姓们便只好种荞麦,幸好当年收成还不错,于是荞麦自然就成了安阳人那年的主食。而当时安阳县城西北有个村叫皇甫屯,村里有家姓王的居民,他嫌一直吃荞麦面不够味,就将荞麦面蒸制成荞麦糕,放在油锅里炸,然后抹上蒜泥吃。他觉得这样吃远比单蒸荞麦面糕要好吃的多。街坊邻居听闻后也纷纷效仿,发现果然很好吃。后来这姓王的居民又对荞麦糕加以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猪的活血(猪刚宰杀时流出的鲜血)、花椒面,使荞麦面糕吃起来更加鲜美了。

也因此,炸血糕在安阳广泛流传起来。炸血糕制作简单,以荞麦面为主原料,配上适量的活猪血和成软面团上笼蒸成半成品坯料。食用时切成10厘米见方的薄片,用温油炸制,待外皮焦硬后捞出,抹上大蒜泥,趁热食用。刚炸好的血糕外焦里嫩,荞麦和猪血本身的味道在蒜香的裹挟之下更加大放异彩。在安阳,多少年来炸血糕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如今虽然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可是安阳人却没敢忘记,这炸血糕就这样代代传承至今,逢年过节就会有许多小贩推着小车叫炸血糕,吃一口血糕,便是要忆苦思甜,在丰收富足之际不忘过去的艰辛不易,这是安阳人的秉性,亦是中华民族的骨气。

四.粉浆饭

说了皮渣,炸血糕,那就一定不能少了粉浆饭,因为这三样合在一起可是安阳的三宝。

与炸血糕一样,粉浆饭的诞生也是出于苦难。很早以前安阳遭遇大旱,百姓无水可吃,当时在古城大西门有家粉房店里有口小井,井深水浅,只能维持生产,百姓没有办法,只好把粉房生产的废料——粉浆提回家充饥解渴,由于太酸,百姓就加入小米,食盐,野菜等熬制来中和其中的酸味。旱年过后,有人想要重新回味当年的粉浆饭,又重新做起来了这种美食,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花生、大豆、大油、麻油等进行熬制,渐渐流传开来,最终又在厨师的精心配调下成就了这有名的安阳“三宝”之一——粉浆饭。

从根本上来说,粉浆饭其实就是一种粥,只不过这种粥以粉浆为主要原料。粉浆饭具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具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在旧街老巷里的早点铺子里,不乏老人点上一碗粉浆饭再配上一根金灿灿的油条,吃一口油条再喝上一口酸糯糯的粉浆饭,这一整个早晨都美滋滋的。我的奶奶也不例外。每次奶奶来看我,若是要去外面的早点铺子里吃早饭,那她必定要喝粉浆饭,爸爸也知道奶奶爱喝粉浆饭,所以若是带早点回来也会贴心地为奶奶买上一碗粉浆饭。奶奶说,粉浆饭酸酸的很合她的胃口,就像小米粥一样养胃。奶奶总是吸溜着喝几口粉浆饭,然后心满意足地笑着对我说:粉浆饭可好喝了,妞你要不要来尝尝?”而我总是推脱掉,因为我总是无法接受粉浆饭的酸味,可能就跟北京的豆汁类似吧,有人对豆汁特殊的气味爱到骨髓而有人却对它的臭味避之不及。虽然我不太能接受粉浆饭的酸,但是我却始终对粉浆饭怀有虔诚的敬意,对于千千万万的安阳老一辈人来说,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在安阳老人心里,粉浆饭里的每一粒米,每一根菜丝,都饱含着过去的故事,它们都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正是那座他们一直深爱至今的老安阳城所给予的。

五.三不沾

然后我们再来上一道餐后甜点——三不粘。三不粘又称三不沾,桂花蛋。由于吃的时候既不粘牙,不粘勺,不粘盘故得此名。

三不粘由鸡蛋、淀粉、白糖加水均匀炒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时老少皆宜的美食。关于三不粘还有一个这样的典故。传说清光绪年间,在皇宫里有一位御厨十分想要做官,他在为慈禧太后做的每道菜里都暗示了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就举荐这个御厨给皇帝做菜。遗憾的时光绪帝吃了这个御厨做的菜并不觉得好吃,就在这时,光绪帝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凑上前说民间有一位神厨,菜做得非常好吃。皇帝听了便连忙请这位神厨入宫做菜,品尝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欣喜的光绪帝就把神厨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让这位民间的神厨和自己推荐的宫廷御厨比试,想要看看到底谁的厨艺更加精湛。几道菜比试过后二人难分伯仲,慈禧太后心生一计:“哀家想吃看着焦黄,入口顺滑,不用嚼就能咽的食物。”这可难倒了宫廷的御厨,可是民间的神厨却胸有成竹,只见他回到厨房取来鸡蛋,取出蛋黄再加上绿豆粉和糖用油在锅里煸炒,半个时辰后就将其端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看着金黄的面饼,喜出望外,这正是她想象中的美食,品尝之后顿时感觉香甜可口、柔韧滑软,真是不用嚼就可以下咽的人间美味。慈禧太后凤颜大悦,便问这道菜的名字,于是民间的神厨就说自己来自河南安阳,这到菜名叫三不粘,是家乡的一道传统美食,自此三不粘就名声大噪起来。

对于三不粘,我一直情有独钟,因为我本深就喜欢吃甜食,所以对它更是偏爱中的偏爱。每每有喜事那必定是要吃宴席的,而我就会十分耐心地像等待一个久违的老友一样去等待三不粘,当热乎的三不粘端上来,我便腾地站起来,拿起勺子,挖上大大的一块儿塞进嘴里,金灿灿的三不粘带着一身的甜香味儿在我的口腔里蔓延,那种感觉多少次都让人感觉不够,只能是愈吃愈上瘾。到了现在,三不粘已经成为了安阳许多饭店的特色地方菜,甚至被当作了镇店之宝。许多食客慕名前来就是要揭开三不粘的神秘面纱,与她来一次美美的相遇。

太行山水之魂,华夏文化之根。古都安阳不仅有底蕴深厚的美食,还有古朴长存的习俗。

一.“割罢麦子打罢场,擓开毛蓝去看娘”

这是安阳广为流传的谚语,讲的时“瞧羊”和“送羊”的风俗。这个风俗源于一个典故,传说以前有一个妇人由于过分溺爱儿子,儿子因为饭菜不合口竟将自己的母亲踢得摔了一跤,妇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直到晌午才回来。小儿子见母亲终于回来连忙问母亲去哪里了,妇人便骗他说姥姥家里的母羊生了一窝小羊,等小羊长得大些就让舅舅给他送来。后来孩子的舅舅果然送来了小羊,孩子就跑到山坡上放羊,这有天他看见树荫下两只小羊羔跪在母羊身下喝奶,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路过的老农,老农郑重地告诉他:“这羊羔知道母羊生养自己的艰难,于是跪着喝奶报答养育之恩哪!”孩子听了恍然大悟,连忙跑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道歉,并懂事地开始操持家务,替母亲分忧。后来这件事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这家舅舅送羊,取”羊羔跪恩”之意,为的就是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后来,人们用羊形状的面食代替了真羊,重在传达其中的寓意。时间久了,又演变出了“瞧羊”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间,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娘家探望双亲,所以又称“瞧五月”。等到农历六月,娘家用白面蒸成羊形面食24个(大中小羊各八个),除了拿羊之外,还要带上水果如桃,西瓜等一共四样,谓之“送羊”。而这“瞧羊”和“送羊”的风俗也带着满满的孝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二.除了这“瞧羊”“送羊”的风俗,安阳还有给新生婴儿做九日,过小年,汤荫帏子舞,吕村战鼓等风俗。

更有过年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现在的庙会少了,我对庙会的印象还是儿时的平原桥庙会和汤荫庙会,那时候满街的小贩,有叫卖甘蔗的、卖香瓜粘玉米的,至于玩的,以木刀、木制红缨刀居多。小时候的我调皮贪玩,每次逛庙会必要买把木刀耍耍要不就是这红缨刀了,家里人就总是逗笑道:“妞是要穆桂英挂帅,巾帼不让须眉嘛!”听着大人的一番夸赞,我便更加飘飘然起来,硬是要当面给他们舞动几下。若还是不过瘾,就拉扯着大人再逛一逛岳飞庙,在岳王面前好好表演一番。也不知为什么总对岳飞庙有一股特殊的情结,逛上多少遍也不觉厌烦。或许不仅仅是小孩子对英雄故里的骄傲,更有一种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秉性抑或是潜意识吧,正如岳飞庙门两边的“忠”“孝”二字一样。

介绍了这么多安阳的美食与习俗,我此刻的心湖早已微波澜澜。安阳的美食和习俗出自平凡,它们记录着安阳城涓涓绵长的历史,刻画着安阳城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模样。它们就栖身于平民家里的烟火气之中,在一锅一铲的节拍下描摹出岁月的画卷,在一碗一筷的碰撞下勾勒出幸福的轮廓,在一颦一笑里歌颂着人生的喜乐。它们是安阳城的皱纹,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那零零散散却让人动容落泪的故事。

二、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味道都是那么熟悉,它是长长的丝线,牵拉着我这只在外飘荡的纸鸢;它是醒目的邮戳,刻画着我独特的故乡印记。

安阳,它是我的故乡。有着七朝古都美誉的它连美食都浸染了历史的气息。

一.扁粉菜

如若有人询问我:“你家乡都有什么特色美食啊?”,那“扁粉菜”三个字定会脱口而出。可以这么说,到安阳却不吃扁粉菜就可以等于没有来过安阳。安阳人“就好这一口”。

扁粉菜是一种价钱亲民而又全能的美食。为什么说它全能呢?因为它一日三餐都可充当。更重要的是,这“扁粉菜”只在安阳吃得,出了安阳城,就再也寻不得它的踪影了,这便无形之中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阳人对扁粉菜的情结和依恋也深了好几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追根溯源的民族,因而无论天南地北,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份美食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而扁粉菜也不例外。据说,扁粉菜最早是由周文王发明出来的。由于被幽禁在羑里城,生活条件不好,文王便就地取材,发明出了扁粉菜。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扁粉和青菜等几样食物,就这样交汇融合于热汤中,成就出了“一曲美食的赞歌”。还有传闻说扁粉菜补脑,文王天天吃,所以才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周易》,或许很大程度上有杜撰的嫌疑,却为普普通通的扁粉菜戴上了儒雅的光环,更加令人神往了。到了三国,扁粉菜依然不乏忠实粉丝,他便是曹操。有史书载曰,曹操每头痛便食用扁粉菜,连之后身死也要葬在扁粉菜的发源地西高村,试想这需要多么深的爱恋才会有此举动。而到清末,袁世凯隐居洹畔,不为风水佳否,只为能随时吃上一口热乎的扁粉菜,他甚至连墓的样式都是按照菜碗的样子修的。说了这么多,这令安阳人魂牵梦绕的扁粉菜究竟是怎番滋味呢?现在就让我为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扁粉菜取材易得,扁粉是它的主角,其次佐以小白菜,豆腐,猪血。这些普通得出奇的食材是如何成功勾走食客们的味蕾的呢?关键就在这汤里面。扁粉菜采用的汤可不是一般的汤,它用的是大火熬制的高汤。这高汤由猪棒骨和鸡架佐以茴香,白芷,肉蔻等煨制三个小时而成,完全将食材里的精华吸入了汤中,有这样的高汤做底,可谓是绝妙。最正宗的扁粉菜采用的都是自家现做现漏的红薯粉条,当然也有用现成粉条的,现成的偏黄,自己漏制的偏白。当然,若使用现成的粉条自是会减少几分扁粉菜的风韵。所以,如若要来安阳吃扁粉菜,我一定会果断推荐去吃现制扁粉的那家。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只需将扁粉盛入碗中,盖上小白菜,豆腐和猪血,再浇上一碗热乎乎的高汤,就算是成了。按照安阳人的习惯,必是要再撒上一撮蒜蓉的,没有蒜,这菜都少了灵魂。扁粉菜的黄金拍档是油饼,有了油饼的扁粉菜那简直是令人垂涎三尺。从做扁粉菜的师傅手里接过一碗刚盛好的菜,挑一个位子坐下来。只见那碗菜还升腾着热腾腾的水汽,将整张脸都温润地暖暖的,香气便顺着这股热气蔓延至整个肺腑,让人连连叫绝。用筷子挑起一条晶莹剔透的扁粉,嗦入口中,滑软而弹,回味无穷。再吃几口浸透了汤汁的青菜和红白豆腐,咬开它们的一瞬间,高汤就在口中迸发出来,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扁粉菜的体验不仅仅是这些,若是地道的安阳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将刚出锅切好的金丝油饼用筷子浸如扁粉菜的高汤之中,吃几口扁粉,再咬上一口泡得差不多的油饼,焦香酥脆的饼皮下是空隙间填满高汤的软而劲道的面块儿,脆与软这两种触感成功得到了最适度的糅合,达到了一口千年的效果。吃完扁粉菜,可别慌着离开,因为这场美食之旅还没结束呢,一定要去接一碗甜甜的豆浆喝了才算是满足。

它扁粉菜的店面一般都不大,而且偏爱于栖身街头巷尾,在地图上十有八九是不好搜到的。它们早已成为安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哪天兴致来了或是嘴馋了,就到自家楼下的扁粉菜馆里面坐一坐,不分时段,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扁粉菜,抬眼一瞧,恰巧隔壁老张或是老王就做自己对面,于是乎就攀谈起来,就算是陌生人也完全可以唠起来,谁还没有个家长里短呢?而人间的烟火气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袅袅氤氲起来,这就是安阳人的生活底蕴,这才是人间的味道。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津津有味。

二.皮渣

说完了扁粉菜,让我们去尝一尝老安阳的皮渣。你们听说过皮渣吗?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吧,别看它名字不好听,好吃却是实打实的。皮渣本身也是粉条,只不过它是打扮了一番的粉条。这么一说便可知道皮渣自然也是很平价的一种美食了。

据记载,当年周总理不知皮渣为何物,还专门品尝了一番,又特地考察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得知是物美价廉的美食后,便对皮渣赞不绝口。是啊,美食本来就应该走进寻常巷陌,不应该去强求阳春白雪,美食应该是有温度的,它应该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闲暇之余的小憩与微暖。制作皮渣以绿豆粉条为佳,只不过随着绿豆种植的减少,吃到使用绿豆粉条制作的皮渣实属不易,大部分都采用红薯粉条制作。安阳人管做皮渣叫“坐”皮渣。将刚刚漏制的热粉条放到盆里,放上葱花、姜末、香菜和少许盐,也有放五香粉的,搅拌均匀后上锅蒸熟即可。由于全程像一个听话的小孩儿乖乖坐在盆子里,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坐”。刚出锅的皮渣香气四溢,让人魂牵梦绕。待皮渣冷了之后便可以用刀分切成方形的小块儿储藏起来,平常炒菜时取出来几块撒入锅里,一锅菜都因为皮渣的加入而更香了。

在我的认知或者说在我的记忆里,皮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按照上述方法制作,而另一类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了虾米这一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皮渣无疑更香。皮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配菜(对了,之前介绍扁粉菜时忘记介绍皮渣这一原材料了,这么百搭的皮渣自然在扁粉菜里面也不会缺席,它一直是为扁粉菜锦上添花的那一笔。),还可以单独成菜,别看它单单调调,它可是能挑起大梁独当一面的。皮渣做菜的方法有很多,红烧,煎炸,煨汤等等,只要是你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皮渣还可以作为一种小吃,煎皮渣串儿,炸皮渣串儿,烤皮渣串儿……每每经过安阳的烧烤摊位,你一定能在众多炸物烤物中发现皮渣的身影。设想,傍晚华灯初上,与几个老友结伴,漫步于安阳的北大街之上,谈天论地,走累了就凑到路边的烧烤摊旁,要几串炸物,自然这之中不能少了煎皮渣。就静静地守在摊位前面,看着皮渣在炙热的铁板上发出呲啦啦的声响,伴随着这声音的还有冒起的白色烟雾,皮渣身下的油不安分地跳动着,舞动着小城故事的旋律。从小贩手里接过等待已久的皮渣,咬上一口,往往会因为急不可耐而烫到嘴巴,但是依然挡不住那煎炸后无法替代的芳香,可以说皮渣串是安阳人的经典记忆了。所以哪天要是来安阳搜罗小吃,一定不能错过了皮渣串,相信它是不会令食客们失望的。

三.炸血糕

当然安阳的美食不只这些,上面说起皮渣串这一小吃,让我又想起了另一种安阳的传统小吃——炸血糕。

听到你也许会不禁疑问,真的是“血”吗?当然不全是的,只是它加入了猪的活血,颜色发红,就像凝固后的血块儿,所以形象地称之为血糕。关于这炸血糕还有一番典故。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安阳连降大雨八天,本来贫困的安阳百姓又遇上了一场空前的水灾。灾后,其他播种粮食作物早为时已晚,百姓们便只好种荞麦,幸好当年收成还不错,于是荞麦自然就成了安阳人那年的主食。而当时安阳县城西北有个村叫皇甫屯,村里有家姓王的居民,他嫌一直吃荞麦面不够味,就将荞麦面蒸制成荞麦糕,放在油锅里炸,然后抹上蒜泥吃。他觉得这样吃远比单蒸荞麦面糕要好吃的多。街坊邻居听闻后也纷纷效仿,发现果然很好吃。后来这姓王的居民又对荞麦糕加以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猪的活血(猪刚宰杀时流出的鲜血)、花椒面,使荞麦面糕吃起来更加鲜美了。

也因此,炸血糕在安阳广泛流传起来。炸血糕制作简单,以荞麦面为主原料,配上适量的活猪血和成软面团上笼蒸成半成品坯料。食用时切成10厘米见方的薄片,用温油炸制,待外皮焦硬后捞出,抹上大蒜泥,趁热食用。刚炸好的血糕外焦里嫩,荞麦和猪血本身的味道在蒜香的裹挟之下更加大放异彩。在安阳,多少年来炸血糕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如今虽然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可是安阳人却没敢忘记,这炸血糕就这样代代传承至今,逢年过节就会有许多小贩推着小车叫炸血糕,吃一口血糕,便是要忆苦思甜,在丰收富足之际不忘过去的艰辛不易,这是安阳人的秉性,亦是中华民族的骨气。

四.粉浆饭

说了皮渣,炸血糕,那就一定不能少了粉浆饭,因为这三样合在一起可是安阳的三宝。

与炸血糕一样,粉浆饭的诞生也是出于苦难。很早以前安阳遭遇大旱,百姓无水可吃,当时在古城大西门有家粉房店里有口小井,井深水浅,只能维持生产,百姓没有办法,只好把粉房生产的废料——粉浆提回家充饥解渴,由于太酸,百姓就加入小米,食盐,野菜等熬制来中和其中的酸味。旱年过后,有人想要重新回味当年的粉浆饭,又重新做起来了这种美食,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花生、大豆、大油、麻油等进行熬制,渐渐流传开来,最终又在厨师的精心配调下成就了这有名的安阳“三宝”之一——粉浆饭。

从根本上来说,粉浆饭其实就是一种粥,只不过这种粥以粉浆为主要原料。粉浆饭具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具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在旧街老巷里的早点铺子里,不乏老人点上一碗粉浆饭再配上一根金灿灿的油条,吃一口油条再喝上一口酸糯糯的粉浆饭,这一整个早晨都美滋滋的。我的奶奶也不例外。每次奶奶来看我,若是要去外面的早点铺子里吃早饭,那她必定要喝粉浆饭,爸爸也知道奶奶爱喝粉浆饭,所以若是带早点回来也会贴心地为奶奶买上一碗粉浆饭。奶奶说,粉浆饭酸酸的很合她的胃口,就像小米粥一样养胃。奶奶总是吸溜着喝几口粉浆饭,然后心满意足地笑着对我说:粉浆饭可好喝了,妞你要不要来尝尝?”而我总是推脱掉,因为我总是无法接受粉浆饭的酸味,可能就跟北京的豆汁类似吧,有人对豆汁特殊的气味爱到骨髓而有人却对它的臭味避之不及。虽然我不太能接受粉浆饭的酸,但是我却始终对粉浆饭怀有虔诚的敬意,对于千千万万的安阳老一辈人来说,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在安阳老人心里,粉浆饭里的每一粒米,每一根菜丝,都饱含着过去的故事,它们都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正是那座他们一直深爱至今的老安阳城所给予的。

五.三不沾

然后我们再来上一道餐后甜点——三不粘。三不粘又称三不沾,桂花蛋。由于吃的时候既不粘牙,不粘勺,不粘盘故得此名。

三不粘由鸡蛋、淀粉、白糖加水均匀炒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时老少皆宜的美食。关于三不粘还有一个这样的典故。传说清光绪年间,在皇宫里有一位御厨十分想要做官,他在为慈禧太后做的每道菜里都暗示了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就举荐这个御厨给皇帝做菜。遗憾的时光绪帝吃了这个御厨做的菜并不觉得好吃,就在这时,光绪帝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凑上前说民间有一位神厨,菜做得非常好吃。皇帝听了便连忙请这位神厨入宫做菜,品尝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欣喜的光绪帝就把神厨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让这位民间的神厨和自己推荐的宫廷御厨比试,想要看看到底谁的厨艺更加精湛。几道菜比试过后二人难分伯仲,慈禧太后心生一计:“哀家想吃看着焦黄,入口顺滑,不用嚼就能咽的食物。”这可难倒了宫廷的御厨,可是民间的神厨却胸有成竹,只见他回到厨房取来鸡蛋,取出蛋黄再加上绿豆粉和糖用油在锅里煸炒,半个时辰后就将其端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看着金黄的面饼,喜出望外,这正是她想象中的美食,品尝之后顿时感觉香甜可口、柔韧滑软,真是不用嚼就可以下咽的人间美味。慈禧太后凤颜大悦,便问这道菜的名字,于是民间的神厨就说自己来自河南安阳,这到菜名叫三不粘,是家乡的一道传统美食,自此三不粘就名声大噪起来。

对于三不粘,我一直情有独钟,因为我本深就喜欢吃甜食,所以对它更是偏爱中的偏爱。每每有喜事那必定是要吃宴席的,而我就会十分耐心地像等待一个久违的老友一样去等待三不粘,当热乎的三不粘端上来,我便腾地站起来,拿起勺子,挖上大大的一块儿塞进嘴里,金灿灿的三不粘带着一身的甜香味儿在我的口腔里蔓延,那种感觉多少次都让人感觉不够,只能是愈吃愈上瘾。到了现在,三不粘已经成为了安阳许多饭店的特色地方菜,甚至被当作了镇店之宝。许多食客慕名前来就是要揭开三不粘的神秘面纱,与她来一次美美的相遇。

太行山水之魂,华夏文化之根。古都安阳不仅有底蕴深厚的美食,还有古朴长存的习俗。

一.“割罢麦子打罢场,擓开毛蓝去看娘”

这是安阳广为流传的谚语,讲的时“瞧羊”和“送羊”的风俗。这个风俗源于一个典故,传说以前有一个妇人由于过分溺爱儿子,儿子因为饭菜不合口竟将自己的母亲踢得摔了一跤,妇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直到晌午才回来。小儿子见母亲终于回来连忙问母亲去哪里了,妇人便骗他说姥姥家里的母羊生了一窝小羊,等小羊长得大些就让舅舅给他送来。后来孩子的舅舅果然送来了小羊,孩子就跑到山坡上放羊,这有天他看见树荫下两只小羊羔跪在母羊身下喝奶,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路过的老农,老农郑重地告诉他:“这羊羔知道母羊生养自己的艰难,于是跪着喝奶报答养育之恩哪!”孩子听了恍然大悟,连忙跑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道歉,并懂事地开始操持家务,替母亲分忧。后来这件事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这家舅舅送羊,取”羊羔跪恩”之意,为的就是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后来,人们用羊形状的面食代替了真羊,重在传达其中的寓意。时间久了,又演变出了“瞧羊”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间,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娘家探望双亲,所以又称“瞧五月”。等到农历六月,娘家用白面蒸成羊形面食24个(大中小羊各八个),除了拿羊之外,还要带上水果如桃,西瓜等一共四样,谓之“送羊”。而这“瞧羊”和“送羊”的风俗也带着满满的孝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二.除了这“瞧羊”“送羊”的风俗,安阳还有给新生婴儿做九日,过小年,汤荫帏子舞,吕村战鼓等风俗。

更有过年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现在的庙会少了,我对庙会的印象还是儿时的平原桥庙会和汤荫庙会,那时候满街的小贩,有叫卖甘蔗的、卖香瓜粘玉米的,至于玩的,以木刀、木制红缨刀居多。小时候的我调皮贪玩,每次逛庙会必要买把木刀耍耍要不就是这红缨刀了,家里人就总是逗笑道:“妞是要穆桂英挂帅,巾帼不让须眉嘛!”听着大人的一番夸赞,我便更加飘飘然起来,硬是要当面给他们舞动几下。若还是不过瘾,就拉扯着大人再逛一逛岳飞庙,在岳王面前好好表演一番。也不知为什么总对岳飞庙有一股特殊的情结,逛上多少遍也不觉厌烦。或许不仅仅是小孩子对英雄故里的骄傲,更有一种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秉性抑或是潜意识吧,正如岳飞庙门两边的“忠”“孝”二字一样。

介绍了这么多安阳的美食与习俗,我此刻的心湖早已微波澜澜。安阳的美食和习俗出自平凡,它们记录着安阳城涓涓绵长的历史,刻画着安阳城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模样。它们就栖身于平民家里的烟火气之中,在一锅一铲的节拍下描摹出岁月的画卷,在一碗一筷的碰撞下勾勒出幸福的轮廓,在一颦一笑里歌颂着人生的喜乐。它们是安阳城的皱纹,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那零零散散却让人动容落泪的故事。

三、清明节气的传统美食及养生妙招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传统美食及养生妙招,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清明节传统美食

1、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2、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3、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4、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5、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尔族、东乡">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6、乌稔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清明时节的养生妙招

气虚型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肌肉松软不实,常自出汗,且动时尤甚,气短懒言,易疲乏。学生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容易气虚。

推荐运动:可多参与太极拳等以练气为主的运动。

饮食注意:健脾祛湿,培补元气之品,如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和甘草等。

药膳选择:党参黄芪粥(党参10克,黄芪15克,大米100克。将党参、黄芪洗净后放入适量的水中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去除中药后,放入大米煮成粥即可)和虫草黄芪煲乌鸡(乌骨鸡半只,虫草3~5克,黄芪30克。将乌骨鸡去毛和内脏,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然后与虫草、黄芪、姜片一起放入砂锅**煲,待鸡肉熟烂时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血虚型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无光泽或萎黄,唇色、指甲颜色淡白,脉细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等。

推荐运动:慢跑、散步、打羽毛球、太极拳等,注意保暖,最好能有微汗出。

饮食注意:可适当进补鱼胶、雪蛤、玫瑰花、阿胶、大枣、当归、枸杞、熟地和何首乌等。

药膳选择:鱼胶红枣粥(鱼胶15克,红枣10粒,冰糖适量。先将鱼胶用清水浸泡发大,使其变软,之后洗净,切成细丝,与红枣、冰糖一起放入炖盅中隔水炖2个小时即可),对气血不足、神疲体倦、肌肤不泽、面有皱纹者尤佳。

阴虚型

体质特点:体型偏瘦,皮肤偏干,易生皱纹,长黑眼圈,性格较急躁,容易咽干、口渴、眼目干燥,失眠多梦,两颧发红,干咳,少痰等。多见于喜吃烧烤、煎炸或嗜好烟酒的人群。

推荐运动:多外出踏青,并可通过下棋、钓鱼等调节情绪。

饮食注意:阴虚,易生内热,推荐食用西洋参、石斛、麦冬、百合和菊花等滋阴润燥。

药膳选择:西洋参石斛炖老鸭(西洋参10克,石斛6克。先将老鸭洗净,控干水分,连同西洋参、石斛一起放进煲内,加水约500毫升,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炖1个小时即可)。

阳虚型

体质特点:肤白体胖,肌肉松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易脱发,筋骨萎软不健等。长期偏食寒凉的食物也会形成阳虚体质。

推荐运动:可进行慢跑、球类动态运动等,以避免外邪侵袭。

饮食注意:调理阳虚的人需要温补,还需要兼顾脾胃,增强抵抗力,可食用人参、冬虫夏草、核桃仁、鹿茸、芡实、山药、杜仲和薏苡仁等。

药膳选择:山药薏米芡实粥(山药、薏苡仁、芡实各10克,粳米100克。将淮山药、芡实用水稍浸一下,去杂质洗净。将粳米、山药、薏苡仁和芡实放入锅中,同煮成粥,具有健脾渗湿和滋补肺肾的功效)。

肝郁型

体质特点:皮肤偏黄色,面圆头大,手足较小,但肩背丰厚。腹部较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全身肌肉丰满匀称。

推荐运动:慢跑、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以不疲倦为度,不宜出汗过多。

饮食注意:宜进薏苡仁、萝卜、山药等健脾食物以及柑橘、佛手、萝卜等理气食物,少食甜食、糖类,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

药膳选择:甘松粥(甘松5克,粳米100克。将甘松水煎,煎成后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熬粥,待粥熟时加入甘松汁稍煮即可)。

清明时节预防疾病

一、注意保暖防风邪

清明时节因为天气骤变的原因,导致了风邪增多,因此人应当注意防风保暖,防止风邪入侵人体导致身体健康遭受损害。在外出祭祖或是踏青时好能够随身准备一件外套,让外邪无法入侵身体。

此外,对于孕妇、老人、孩童等身体较为脆弱的人来说,在防范风邪的同时,好能够多多的休息,这样便可以保护好身体的健康。

二、保护肝脏防肝病

肝脏疾病很容易在清明时节出现于身体上,因为此时风较为干燥容易使人肝火变的旺盛,如果没有及时的清火,很容易就会诱发肝脏疾病,因此在清明时节,应当重视起肝脏的健康,预防肝脏疾病。

多食用平肝补肾润肺的食物,避免使用刺激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能够有效保护肝脏的健康。

三、预防过敏

春季空气中的过敏源较多,并且清明前后是很多花开的时间,因此在外出踏青时,就一定要重视护肤的问题,有着花粉过敏的朋友,好不要到百花齐放的地方踏青,在野外好避免过高的草丛。

因为清明前后正是虫类活跃的时期,此时进入草丛很容易被虫子咬到,从而诱发过敏现象,所以在生活中对于这一点一定要重视才可以。

四、不食不明野菜预防胃病

春季是很多野菜上市的季节,但是在清明外出踏青时,即便是看到了野菜也不可随意采摘食用哦,防止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的一些肠胃疾病。要知道,虽然很多野菜看似没有害处,但在误食后,很容易成为健康杀手。

五、祭祖注意心脏健康

清明节是一个祭祖的时节,但在祭祖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伤心过度,防止心脏健康遭受损害,尤其是本就患有心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更是需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剧烈的情绪波动很容易将这些疾病引发出来,从而导致心脏健康被毁灭。

六、防春瘟

春季是一个生命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季节,为何说它危险呢?因为春季虽然万物复苏,但是空气中总是会包含着大量的病毒、细菌,如果没有重视起这些病毒和细菌,很容易就会被之感染从而诱发疾病。

如流感、流脑、百日咳等病症,都是在清明前后容易出现的,所以在生活中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漱,做好防春瘟的工作对于保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七、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在清明前后还有一种疾病很容易出现,它就是流行性腮腺炎,并且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极强,甚至通过唾液飞沫都可以传播,因此想要预防这种疾病在外出游玩时,好将口罩戴上,就餐时好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并且使用公筷,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出现。

八、预防眼部疾病

眼部疾病同样容易在清明前后出现,如红眼病、沙眼因此在清明时节想要保护健康,对于这些眼部疾病就应当预防,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用手去揉眼睛或者和他人共用一套洗簌用品,常洗手、洗脸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预防眼部疾病的出现。

九、预防呼吸道疾病

空气中的细菌增多,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就应当保持室内有着良好的空气,适当的开窗通风,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并且将房间中的废气排出,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肺的健康,一石二鸟的事情,我们为何要拒绝呢?

tags:

关于我们

茶话网,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指南,生活经验技巧,行业知识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