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做法

美食纪录片里的乡愁 舌尖上的乡愁的作文

2024-04-22 美食做法 2 作者:dsfert57568

一、有哪些关于美食纪录片值得观看

《舌尖上中国》

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最后一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寿司之神》

由大卫·贾柏拍摄的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片。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纽约客!从小热爱寿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职人精神而感动,干脆扛着摄影机至日本拍摄。

现年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地位崇高,“寿司第一人”的美誉更远播全世界。终其一生,他都在握寿司,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跟学徒,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微调寿司,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甚至为了保护创造寿司的双手,不工作时永远带着手套,连睡觉也不懈怠。

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縝密计算。这间隐身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

《面条之路》

“面条”是一种简单美味而又营养健康的食物,又是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本部纪录片就是一路追寻面条的发展历程,让观众领略到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

以其令人垂涎欲滴的“面面”俱到,向我们讲述“面”传千里背后的独特面条文化,给我们“面”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这部纪录片荣获第36届韩国广播大奖中数项殊荣。《面条之路》由筹备至拍摄历时三年,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各地面食文化

二、最好看的美食纪录片

最好看的美食纪录片有《早餐中国》第二季、《人生一串》第一季、《万物滋养》第一季等等。

1、《早餐中国》第二季

早餐里,藏着一个人不变的乡愁。尤其对生活在异乡的朋友来说,要是能吃上一顿带有家乡味道的早餐,甭提多幸福了。《早餐中国》致力讲好100种中华早餐的传奇故事,里面有北京的豆汁、河南的胡辣汤、兰州的牛肉面、广西的螺狮粉、新疆的烤包子、南京的蟹黄包。

2、《人生一串》第一季

中国人的深夜食堂,一定是灯光下烟火缭绕的烧烤摊儿。这是一部罕见的以烤串为主题的纪录片,展现了全国近30个城市的烧烤摊传奇。颜色鲜亮的肉和菜在红通通的火焰下烤到滋滋冒油,让看了垂涎三尺。脑花、猪眼、海鲜,成熟之后各有各的美丽。

3、《万物滋养》第一季

《万物滋养》并不单纯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它讲自然、讲食材、讲生命,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滋养哲学和生活态度。本片带领观众,进入各种养生食材的原产地,包括海洋、江河、丛林、田野、高山、草原,了解它们的生命历程,探寻它们与天地的关系。

美食纪录片的特点:

1、真实记录:美食纪录片通常采用真实拍摄的手法,记录食材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与美食相关的文化和人物故事,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食的魅力和背后的故事。

2、呈现多样美食:美食纪录片涵盖了各种美食和菜系,从家常菜到高档餐厅的美味佳肴,无所不包。通过记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食,展现出美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挖掘文化底蕴:美食纪录片不仅仅关注食物本身,还通过记录与美食相关的文化、历史和人物故事,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让观众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4、讲述人物故事:美食纪录片通常会记录与美食相关的人物故事,包括厨师、食材供应商、食客等。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5、展示烹饪技巧:美食纪录片通常会详细展示食材的处理、烹饪技巧和制作过程。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可以帮助观众提高自己的烹饪技巧和厨艺水平。

三、舌尖上的乡愁的作文

你好,这边有几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一下。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一:舌尖上的家乡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家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家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家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家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家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家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家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家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二:舌尖上的家乡

“安子”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安子”就是樱桃,我家乡的土话,所以我已经叫习惯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段浓浓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爷爷采了满满一篮子的安子,鲜红鲜红的。我们抹抹早已流到嘴边的口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们,笑笑说:“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过了会,爷爷从篮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里,我们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分给邻居吃啊。”“为什么要分给邻居吃,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我和弟弟去抢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爷爷再上去给你们采。”

后来,因为家里要造房子,地基不够,那两棵安子树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争许久,终究没能如愿。那天放学后,我们看见两棵安子树已被砍倒在地,叶子蔫了,只剩下几颗未被采摘的红红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上。

现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想念老家那两棵高大的安子树,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热心的邻居们会准时在安子成熟的季节给我家送来安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大碗装着,红扑扑,别提有多诱人了。而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终于明白爷爷当年的用意——安子树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终究是大家的。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在舌尖,因为安子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三: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巴彦淖尔作者-----牟如丽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巴彦淖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位置上,母亲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则捧出丰富的物产回馈家乡人,勤劳质朴的巴彦淖尔人利用家乡的特产和对美食的爱好,做成了许多特色美食。

猪肉烩酸菜。每逢年下,农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杀猪节了,我们这里俗称“杀猪事宴”。因为家家户户都杀猪,轮着请吃杀猪菜,喝酒,就像一个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这个时候,是城里人最羡慕的时候,谁家有农村的亲戚,就成群结队的开着车赶着去吃杀猪菜。杀猪菜是用猪的槽头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经过两三个小时精心炖制而成的。猪槽头就是猪脖子上的肉,刚褪干净的猪肉,切成两三寸厚、一指长的块放在锅里来回翻炒,为的是把里边的油脂通过高温逼出来,炒至金黄时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烹炒,然后加水放入酸菜,用木头等硬柴火熬。两三个小时之后,揭锅一看,那颜色金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一口放嘴里,酸菜的酸香味和猪肉的入口即溶刺激着你的味蕾,顿时让你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再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还有一样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陕西人就凉皮,也有就酿皮的。但陕西的味道比起我们这的那里差远了。走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面精的小铺,走进去,调一碗,闻着那味就让你直咽口水。稍稍发黄的面皮,配以像蜂巢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的面精块,然后用醋和酱调制的汤,加上用胡油炝炒的葱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黄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咸菜调还有几味调料,拌匀了,辣椒油的红润,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热的夏天来一碗,真可谓是消暑的极品美食!

面精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营养洗出来,让后放到开水锅里用特制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块了,那可真是面的精华啊!不过因为当地人都爱吃面精,所以现在人们都改用机器去蒸,省去了许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妈妈掉的面精,因为纯正,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铁锅焖面、烤羊肉串、铁锅烩菜……勤劳朴实的巴彦淖尔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传承者巴彦淖尔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四:舌尖上的家乡

原来乡味如此浓烈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尝遍天下美食恐怕是每一个爱吃之人的心愿,然吃过再多之后还是觉得家乡的风格最对胃口。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是皖西南中心城市,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处长江中下游,水产资源丰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适宜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地貌丰富多样,总体特征西北部是大别山中低山区,东南部为长江洲圩滩地,中部丘陵起伏,间有低山、湖泊。安庆美食自古闻名。鲥鱼、鲚刀鱼、大闸蟹、墨子酥、油酥饼、桐城丰糕、石牌贡糕、江毛水饺、鸡汤炒米、大关水碗、藜蒿、蒿子、芹菜芽、等特色食品让人回味无穷。

我对家乡美食的记忆源于我的姥姥,姥姥年轻时是村里的能手,做得一手好菜,那时候还没有去饭店请客的习俗,家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是来请姥姥去办酒席,主人家置办的各色食材在姥姥的巧手之下很快变成几桌子的美味,吃过的客人无人不夸姥姥的手艺精妙。除了帮人家办宴席,姥姥平时在家时也会做一些家乡的特色小菜,童年的我对姥姥总是充满佩服和自豪,对老姥姥烧出来的各种美味总是垂涎三尺,怎么吃都觉不够。而姥姥对我很是宠溺,总是想方设法做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满足我这小馋虫的嘴巴。

春天,槐花盛开,村内外都飘散着淡淡的花香,每年这时,姥姥一定会采摘槐花回来,她对花朵很是讲究,只挑半开的槐花。清水洗净用面粉裹上,然后放入锅中蒸至八成熟,用上家里的猪油和辣子炒过后,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将其采摘后可以做汤、拌菜、焖饭…家乡的春天还有另外一道野味,蕨菜炒腊肉,蕨菜一般都是在山上较为低洼但是阳光充足杂草丛生的偏僻处,株高达一米,根状长而横走,有黑褐色绒毛。早春新生叶拳卷,呈三叉壮。柄叶鲜嫩,上披白色绒毛,此时姥姥会背着竹篓上山去,摘下一篓鲜嫩的蕨菜苗,回家后洗净,再取下一条去年冬天腌好的腊肉煎好,加入蕨菜苗一起小炒,一道清新美味的特色菜就上桌了。这样的野味让我怎能拒绝?

夏天,在农历三月三吃蒿子粑是家乡的传统,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姥姥向来敬重神灵,所以这样的节日她总是格外看重,她做出来的糍粑粑一直是我喜爱的面食。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初夏,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姥姥做的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风味。到端午节,我们那个地方没有划龙舟的比赛,唯一的庆祝方式就是吃粽子,姥姥家门前种着一排箬叶,又称粽叶,天然生长,无毒害,无污染,并且年年可采,季季可收,称之为“天然绿色食品”。它不仅能用于包粽子,还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装饰和食品的陪衬,还可用于编制器皿、做盒饭盒和剪成各种形状。不同于别处的荷叶艾叶包的粽子,姥姥的粽子个头均匀,气味芳香,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也学过包粽子,但怎么也包不出来姥姥那般的精致匀称。也许就像姥姥说的,这是门艺术,心浮气躁的人学不来。

秋天,五谷丰城,这是个黄灿灿的收获的季节,善良乡亲们会用当年收回来的谷物做些美食,用来感谢上天恩赐的丰收。其中谷五谷豆粑是我最爱之一,传说豆粑是心灵手巧的七仙女用五谷杂粮为原料,用纯净甜润的天仙河水调配,经过手工精心制做而成的。因为其原料均为天然五谷杂粮,营养丰富,口味鲜美,食用方法简单,一直流传至今。姥姥用鸡蛋和清水将米粉和好,锅中放入少许油,然后将和好的米粉倒入沿锅抹开成饼状,烫熟掀起,冷却后卷起用刀切成条状备用,烧开水,放入猪油之类作料,豆粑与新鲜白菜或者土豆一同倒入,烧熟盛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豆靶便新鲜出炉,豆靶爽口,汤鲜味美,让你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姥姥还会做一些炒米,泡米后炒好,放在罐子里,闲时或者饿了,用高汤或者清汤冲泡即可,这个我小的时候经常喝的。姥姥做的另一样便是芝麻粉,黑芝麻生产历史悠久,历史上早就漂洋过海,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深受外商欢迎。近将鲜芝麻洗净晾干用石磨磨成粉状,想吃时,可用糖拌干吃,也可冲泡做茶喝。一碗芝麻茶一般是是献给敬重的人。

冬天,田间地里的庄稼差不多都收过了,姥姥闲时会给我烧个小火锅,类似于河南的杂烩菜,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这其中的粉条可是重头戏,很有讲究,选表面光滑,无病虫害,无青头,大小适中的红薯。装入箩筐放人水中,把泥土、杂质洗掉,并把红薯两头削掉,洗净。去碎粉厂捣碎,回来用吊浆布过滤,将过滤液进入小池沉淀。当池内全部澄清,把水排尽,取出表层油粉后,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放在晒场上曝晒。晾干后收好,做粉条时取适量与清水和好,放入锅中炕成固态,边用锅铲压实。取出切条,与其他食材一道放入火锅内,那叫一个劲爽,粉条滑嫩,口感好,味道鲜美,离家以后在任何地方都未尝过那样原汁原味的红薯粉条,我想姥姥一定是用心用爱才让我有幸吃到那般美味的食物。

小的时候,每每姥姥给我做完好吃的之后,哪怕再累都要把灶台收拾得很干净,姥姥说灶里住着灶王爷不收拾干净就是对他不恭,会受到他的惩罚让土灶再烧不出任何美味。年幼的我吃到外婆端上桌的家乡小菜时,都会想这一定是外婆的虔诚,才让那个是藏在灶里的王爷奉献出来的佳肴。姥姥年纪大了,记性变得很差,当我吃到她亲手给我做的小菜时,会吃出很大的盐巴,或者根本没有盐,但我依然会夸张的说太好吃了,大声称赞她,我姥姥的手艺永远是全村最好的,不为其他,只为看到姥姥脸上藏不住的一抹满足。

现在的我终于懂得,为何吃过那么多地方和各式的风味,最怀念的依然是姥姥做出的小菜点心,梁实秋曾经说过,吃一顿好饭菜,人生观都会改变。可见美食的力量不可小觑。美食不一定美在它的味道,更主要的是承载了一段记忆,让人感伤让人神往,总有一个味道能让你泪流满面。看着熟悉的美食,仿佛又见到了昔日的陪你一起吃饭的那人。家乡的特色风味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食材大多是原生态的,朴实的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味。外出的游子,人虽在外,但是胃依然留在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五:舌尖上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萍乡,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小小美食家,我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食吧。

来过萍乡的人都知道萍乡人善于吃辣更不怕辣,虽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挡我对萍乡美食的热爱。萍乡小炒肉、冬笋炒腊肉、上栗手撕狗肉、莲花血鸭、源滨小河鱼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龙虾,这些以辣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乡的家常菜,也是萍乡人的最爱,到萍乡人家里做客都会品尝到这些美味,相信吃过的人都会大赞好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恨不能多吃三碗饭。

当然,除了这些菜肴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小吃,像萍乡炒粉、萍乡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备受当地人的欢迎。就拿艾米谷来说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们全家去乡下摘下新鲜的艾叶,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钟煮出汁,然后将艾叶与面粉和起来,放入蒸锅,出炉即可使用。纯天然制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个呢。妈妈喜欢吃百年老店杨胡子米面和北桥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欢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爷爷喜欢吃香甜的扣糯……你们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点忘了还有我们小朋友喜欢的萍乡零食:花果、盐果子、萍乡凉水、酸枣糕等等。暑假的时候我自己还和奶奶试着做过凉水,放蜂蜜、姜水、醋等,凉凉的好吃极了;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馋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吧,我被里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乡能有一个美食入选其中该有多好。我长大后无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味道!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家乡——萍乡!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tags:

关于我们

茶话网,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指南,生活经验技巧,行业知识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