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做法

人的一生可以吃遍世界所有美食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吃货

2024-04-21 美食做法 2 作者:dsfert57568

一、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吃货

真正的吃货,需要知味,属于真正的美食家。

一般人能吃、喜欢吃、会吃,并不一定知道吃中的道理。知音难,而知味更难,知道吃的什么,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味,能细数各大菜系和各种小吃,知道各种烹饪方法,这并不难,这只是感官上的一种体验。难的是能在吃中发掘出旖旎风情,洞悉出世间百态,这才是吃出了最高境界。这类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吃货中的大家。

另一种定义:吃货是美食爱好者对自己的戏称。

吃货吃完之后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不是单单为了生理需要。吃货一定下得了大排档,上得了米其林。

吃货对生活有着无限美好的向往!吃货往往很能吃,但是他们更求精,他们是凡间的美食家,但与美食家不同,他们随性而来,慢慢品味,即使是街边小吃,他们也会品味厨师在料理当中的那一点点心意。给予人们美好的赞美,认同别人,给人勇气!使生活充满了希冀。

二、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丨因为喜欢你,所以我想带你吃遍人间美食

因为喜欢你,所以我想带你吃遍人间美食。我喜欢你,你就是我。对于美食,我有一种趋之若鹜的狂热。我喜欢来自舌尖上的诱惑,喜欢美食所带来的舌尖享受。因为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品味和追求。

而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自己好一点。因为人生于世上只有区区几十个光阴。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自己,我忠于自己,也爱着自己,无论贫贱或美丑。用心去过好生活,把烦恼丢到云之上,开开心心走一遭,把爱与美食刻在灵魂里,就像书上所说的,“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觉得食色性也,一点也不过分。我怀念家乡的美食,薯包籺,绿豆籺,东门粉,后街牛杂,簸箕炊……每每想起就口水泛滥,,恨不得立马飞奔回家。虽然廉价,但却美味万分。

每个地方都有它独具风情的饮食文化。大江南北,美食众多,而我大中华的美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而关于美食的综艺节目和电视电影更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不断向我们介绍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如“十二道锋味”,“食神”,“满汉全席”……即使隔着屏幕,也被那些琳琅的美食所深深吸引。

周星驰在电影《食神》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我赞同这样的说辞,是的,人人都是食神,我们生而食之,对于任何食物,我们都能用我们的味觉去品尝它的与众不同。每一道美食的诞生,都有它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简介说道:“其实我们爱的,从来都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起分享、一起经历的那个人。”嗯,我不太认同,我爱食物的本身,更爱一起分享、一起经历的那个人,或者说那一群人。无论是一个人吃一道美食,还是两个人,或者一群人,其实都无所谓,我乐于分享,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过:“真羡慕你可以到处跑,到处吃。”

我说:“这有什么好羡慕的,只要你想,你也可以。”

“可我没钱。”

“什么钱不钱的,只是你不愿意。”

上个星期部门聚餐,去吃日本料理。

同事铁哥说:“随便吃,不要客气,吃不饱算我输。”

然后我转身就跟服务员一脸认真地说:“把你们这里能吃的都给我端上来。”

所有同事目瞪口呆的看着我。铁哥说:“小苏,别冲动,我就说说而已,不至于把我老婆本都吃了吧。”

“哈哈,让你装。不知道我是吃货吗?”我毫无形象的大笑着。

是的,对于美食,我一贯的认真。不过,我也爱着这个部门,因为他们经常会带我一起去觅食,遇到他们是幸运的。

偶尔也跟三两朋友聚一聚,第一时间就问去哪里吃饭。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在餐桌上说的,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跟他们聊着天,我觉得最是惬意和放松。老友鬼鬼,不就是几顿饭、谈谈心的交情吗?其余的,都是打闹出来的感情。

而每次有朋友过来找我,我能想到的最大的节目和乐趣就是去吃什么。我喜欢跟那些对美食有一样共鸣的人走在一起,我们会对美食进行甄别,讨论它的味道,它的品相,它的原材料……仿佛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就是跟喜欢的人吃遍人间美食。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一个人的时候善待自己,两个人的时候善待对方。所以爱自己,爱他人,都无可避免的离不开美食。

跟前任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异地恋,每次见面都问她喜欢吃什么,然后带她去吃。关于吃的方面,从不吝啬,只要她喜欢,我就开心。因为无论吃什么,两个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不可否认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我喜欢老妈做的饭菜,每次回家她都会给我做上一桌我爱吃的美食,那是世界上都好吃的美食。其中包含着亲情、呵护以及满满的关怀。我从不挑食,因为老妈以她“炉火纯青”的功力征服了我的味蕾,让我对于美食那么的如痴如醉。

还在学校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骑着单车到处跑,除了拍照和吹风,其实还有寻找我爱吃的美食。很多美食藏于小巷与深街,每回出去,都有新奇的发现,让我乐此不彼的骑行在路上。

有人说:“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美食是与生活是等同的。我们对于美食的漠视,恰如我们对生活美的淡忘。”恰是如此,美食与生活本就是密切相关,我们离不开美食,可偏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吃而吃,而忘了品尝美食所带来的意义。

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之美。我也喜欢自己做饭,喜欢在厨房里做出自己心仪的美食,然后再慢慢的品尝着,我会觉得特别的有成就感。武艺有十八般之多,但关于美食,却远远不止。至今我能做的美食是寥寥可数的,会的只是日常的家常小菜,但有时候自斟自酌,确实快意。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经做过一道菜,叫作老蚌怀珠,其具体做法是:用香料将煮熟的雀蛋剥壳后装入鳜鱼腹中,将鳜鱼煎成深黄色,再加调料烧制而成。食用时“轻启鱼腹”,则明珠“灿然在目”。光是想象就让人食指大动,不得不感叹美食的奥妙所在。

而韩国电视剧《食客》的宣传语说:“料理食物就像料理人生,品尝美食就像品味人生。在食物里,有感情、有哲学,更有眼泪和感动。”无可厚非的,这些都是美食里所带来的人生百态。爱与美食也本来共存,我相信每一道美食的由来都是创造者的心血,是他们用心体会生活的成果,是他们用爱在给食物创造了价值。

而有些美食是不可取代的。就像你离家多年,在外漂泊,你很难再次吃到家乡的那种味道,所以你会怀念,会记挂,会惆怅万分。有些美食它能成为你的一种寄托,当你多年后外出而归,再次品尝它的时候,顿时就会泪流满面。因为里面有感动、有追忆、有故事、有爱与从前。

清朝大臣左宗棠也曾跟一位“美食家”说:“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不管多么糟糕的食物也能吃,一旦吃饱了,就算山珍海味当前也无法品尝出味道了,可见食物的味道并没有一定的好坏呀。”美食没有好坏之分,但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分。的确,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什么都会吃,但是美食还是有它的优良区分。

我们的一生要做很多的事,也要吃很多的饭,并且会品尝很多很多的美食。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理想的生活,当生活变好的时候,我们对美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时代在变,我们在变,美食也同样在变,变得越来越妙不可言。

美食的本身也应该是简单、朴实而单纯的。作家白瑞雪说:“那小小的一碟菜里,吃得出食物本来的味儿,吃得出天地生养万物竞发。包含在简单食物里的海洋与土地的气息,是人之来处,也是人终将所往。”或许我感受不到这种高雅的境界。而我爱美食,就是简简单单的热爱。就像我喜欢一个人,也是简简单单的喜欢。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喜欢你,你或许就是我,所以,我想带你尝遍人间美食。把身体和灵魂带上,缺一不可。感受风尘里的色、香、味,感受来自舌尖上每一道食物所带来的“诱惑”。因为它们有故事、有人情冷暖、有人生、更有爱,都不应该被辜负。

《美食和谈谈情说说爱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

三、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比得过法餐吗

我在这里想说,完全是可以的,我研究了好几年的中西餐加工工艺,以前觉得法国的好的工艺太牛了,后来转向国内,中国全有,这让我很惊讶,慢慢的中餐在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法餐的崛起时间不长,没有想中餐这样一直辉煌,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法餐的历史,你看后就会觉得,也就是200多年的极速成长,不过我们在骄傲的同时还的保持虚心的态度,多学多做,永远引领才是正道。

以下是法餐简史,我大约在18年写的,您有空看看:

关于法餐,咱们从历史的原始形态讲起,现在人们一般将法国人的祖先称为高卢人,其实高卢在古代是一个地区,生活在此区域的民族并不是那么固定,随着战争或环境的变化而稍有变化,但统称为高卢人,最初他们以游牧捕猎为主,后来慢慢过度到农耕,当时的法餐,自然以肉品为主,且相当的原始而粗放,这与任何文明的起步是一样的,吹毛饮血,敲骨吸髓是所有文明的必经之路。

公元58年,凯撒攻占了高卢,带来了奴隶制,也带来了橄榄油与葡萄酒,以及葡萄种植技术,这都是今天法餐的根基,当罗马的饮食文化逐渐在高卢的上层流行,法餐就此迈上了文明的阶梯,罗马的开疆拓土促进了文明的大融合,高卢随着这波浪潮整体发生了蜕变,文明的进步体现在各个方面,法餐自然位列其中。

中世纪,社会生产已经比较发达,物质相对丰富,贵族们具备了奢侈的资本,宴会的盛行促使法餐又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的食材与菜品都达到了一定的量级,有记载,最丰盛的一次宴会菜品数量近200道,可见奢宴之风非常强盛,这样奢靡的生活就像一把达默克斯之剑,既给民众带来负担,又给饮食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是历史的车轮,所过之处既有辙痕也有坦途,法餐在这一时期,已经具备了品类相对全面的状态,但与现今法餐的细腻相比显得非常粗放。

11-13世纪,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虽然残酷,但也是历史文化融合的一种方式,大米、荞麦、生姜、肉桂、胡椒、丁香、肉蔻等被带到法餐里面,进一步拓宽了法餐的发展之路,一些伊斯兰菜式也融入其中,融合之道便成了法餐的成长法则。

文艺复兴时期,新大陆的发现成为西方人的焦点,新食物、新经济、新殖民等逐渐让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辣椒、土豆、玉米、番茄从遥远的新大陆传至法国,后三者逐渐成为法餐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玉米与土豆,让人类在自然面前更具有征服力,原先无法耕种的区域都可以点石成金。由它们为主料制作的菜品如土豆浓汤、玉米糊、番茄酱等既可以高贵,也可以平民,衣足饭饱的人们便有了闲情考虑一些吃饭以外的事情,民生与民主也慢慢有了萌芽,为后续的大革命做好了前奏。另一个促使法餐向更高阶梯迈进的人物是意大利公主凯瑟琳,毫不夸张的讲,她将经典的意大利美食与器具搬进了法国,意面、甜品、冰激凌、刀叉、盘饰等应有尽有,法餐因她的到来而腾飞,朝着文化与艺术的方向发展。

17世纪,法餐因《Le Cuisinier françois》这本书而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厨师La Varenne,La Varenne从食材与调味料本土与本味思路出发,主张荤素搭配,捋顺了法餐的方向;白沙司、肉高汤、黄油面粉团等在他的手中不断涌现而奠定了法餐的基础。此时的法餐礼仪也更加的规范,器皿也更加精致。

1789年法国大革命断送了贵族们的奢靡生活,御厨们只能被动的回到民间,为了生计开设餐馆。法餐在大革命之前可以称之为墙内开花期,而之后则进入墙外香的时期,名厨餐厅不断在民间涌现,此时正逢有钱有闲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大开吃戒,美食评论家这一特殊群体便出现在他们之中。1803年,世界第一位美食家Grimod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餐厅指南年鉴《 L'almanach des gourmands》,受到全民追捧,媒体的力量在餐饮中崭露头角,为后续的评比之路打开了新的天窗。同时期著名的厨师Auguste Escoffier撰写了《厨师指南》,厨房分工系统在他的倡导下后续遍布欧洲,以至后来成为专业教材对世界厨师领域影响深远。

二十世纪《米其林指南》随着法餐的脚步,评比范围逐渐推广到法国以外的区域,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餐饮的风向标,位列手册之中的餐厅可谓是名誉远播,米其林的评比之路与现代法餐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法餐逐步享誉全球,《米其林指南》也不限于法餐,东亚、南美等地特色餐饮均在其考评范围内。法餐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菜系之一,这不仅是法国文化的象征,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我觉得评美食第一标准是好吃,第二是健康。如果把餐厅环境、服务、食物外表放在第一,那我认为这种标准不合理。那不是评美食,那是评服务,本末倒置了!中餐当然不亚于法餐。

我觉得西方餐就是轻轻点水,论文化和菜系的烹煎做法,中国的中餐博大精深,菜系种类甚多。

这个菜我不知道叫什么,但都是同事们经常爱吃的必选之一,我取名“江山红”,

这个是爆炒肥肠,西方能有这等享受,可能是地域喜欢吧,我是中国人还是喜欢中餐。

新疆大盘鸡,大家估计都做过,只是新疆大盘鸡的名比较出名,所以中国的风味“新疆大盘鸡”真的是美味欲醉。

比不过,除了东亚,其他地方几乎都公认法餐地位最高,中餐在海外通常是以价廉物美的中低挡美食的面目出现的,高档中餐的比例很低。而且法餐里面的高档菜龙虾、鱼子酱等大多数国家的人都能接受,可中餐高档菜里面的鲍参翅肚,很多地区不吃。

这问题好玩。中餐在世界上代表着廉价,低端,不高雅,不卫生,甚至各种不能吃的,例如,大肠,鸡爪,皮蛋,臭豆腐的。但中国人无论在地球任何角落都是深入骨髓的依恋中餐。

法餐的确在西式餐点里属于还能吃的。注重仪式感,摆盘精致,点上蜡烛,再配上独一无二的法国红酒,泡妞必备。

虽然,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统世界的当下,西餐被捧得虚高。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日本菜已经成为米其林的新贵。

对于我这个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我大中国的菜好了,好与不好,看人去吧,比如对于法国本土人,他们也会觉得是他们的法国菜好。两者无法做一个比较。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篇名为《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比得过法餐吗?》的文章在知乎吵开了,每当中餐跟西餐起争执的时候,肯定就会有人提到一个名词——米其林餐厅。“一个轮胎怎么能代表美食呢!”,这句话你一定听过。

“一个轮胎怎么能代表美食呢!”说出这句话的人固然是有点可笑了。首先,你知道米其林餐厅的标准么?

很多人理解的米其林餐厅就是贵和好吃的代表,但其实米其林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这两样。餐厅的氛围,厨师的手艺,侍应的服务态度等等,反而味道只是评价标准的其中一环而已。为什么一个轮胎公司竟然会为餐厅评星级,这就要从米其林的法国历史开始说起了。

米其林公司有着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米其林刚建立的年代,汽车与轮胎还是较为新鲜的事物,作为一个行业的先驱,对公司的发展自然要有长久的打算。1900年的万国博览会期间,当时米其林公司的创办人米其林兄弟看好汽车旅行的发展前景。他们认为,如果汽车旅行越兴旺,他们的轮胎就会卖得越好,因此,他们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等等有助于汽车旅行的资讯聚集在一起,出版了随身手册大小的《米其林指南》一书,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1926年,《米其林指南》一书开始用星号来标记餐厅的优良,“米其林星级餐厅”就是从那正式开始的。

米其林的评审相当严谨与公正甚至近乎苛刻,截止2012年以至全世界现今也只有106家米其林三星级餐厅,其星级评鉴分三级:一颗星是“值得”去造访的餐厅,是同类饮食风格中特别优秀的餐厅;两颗星餐厅的厨艺非常高明,是“值得绕远路”去造访的餐厅;三颗星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有着令人永志不忘的美味,据说值得打“飞的”专程前去用餐。

跟中国对厨师的职业印象不一样,在法国,厨师属于艺术家的范畴。厨师掌控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是整个餐厅的质量。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捏寿司的师傅就能打造一家米其林三星,为什么分量看上去精致的法国大餐都能摘三星,而烹饪方式丰富味道多样的中国菜却缺席米其林餐厅?

实际上,很多人对于吃还仅仅停留在“吃”的这个层面上,但其实一家餐厅,味道仅仅是其中一环,用餐环境是否舒适,侍应的服务是否妥当,上菜的速度是否稳定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一家餐厅的重要组成。中国人有句老话“色香味俱全”。但如今我们品尝美食,不能光追求色,追求香,追求味道,还要追求多方位的视觉享受,甚至可以深入至心灵。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吃个饭还要说心灵的问题?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大家都说欣赏艺术品是跟艺术家一次心灵的交流。那么为什么我们品尝美食不可以当作是跟厨师一次心灵的交流呢?

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客人负责的高级大厨,他负责的可不仅仅只有烧菜这一部分。以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为例,他从选料到后台制作,再到捏造寿司,甚至是对客人的座位安排都亲自把握。一大早从筑地市场严选最上乘的海鲜,回到店里亲自对每一样食材品尝并把关,如果味道不合自己心意宁愿推倒重做。寿司饭应该怎么样煮,要有什么样的味道,饭的大小应该如何设定,腌制鱼肉的调味料,鱼肉的厚薄,山葵的多少,姜片的多少,每个客人的进食速度等等,二郎都一一掌握在心。如果你在这家店里,你只是冲着味道而去,我觉得这样是辜负了厨师所做的一切。

为什么米其林三星被评为“值得为此专程前去用餐”?如果这仅仅是因为那永志不忘的美味,我觉得只能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些让你永志不忘的美味,在呈现给你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历程,岂是你能轻易忽略的?没有厨师对所有流程的把控,我们还能吃到这种美味么?如果不是厨师对美食的那一种较真的情怀,我们还有机会品尝这种美味么?这不是装逼,但品尝美食真的不能光停留在味道上。欣赏艺术品都可以深究情怀,为什么美食不能?一家餐厅,提供美味的食物,有着让人舒服就餐的环境,有让你宾至如归的恰到好处的服务,有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食物的厨师,我们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的感官仅仅停留在味道上?这是多么暴殄天物的行为啊!了解一道美食背后的流程,了解厨师将这些味道搭配起来的奥妙,甚至了解厨师本人对这次用餐过程的细节设置,都是在品尝味道之外的惊喜。米其林餐厅的预订不易,有些可能一生都未必能吃上几回,正是为了这难得的相会,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时光,去知道更多关于这一顿大餐的故事。

下次如果有机会拜访米其林餐厅,不妨找机会跟大厨聊上几句,说不定你还能从中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正能量。这些摆弄厨艺的艺术家,都有着各种各样关于美味,关于人生的故事。

很装逼的行为么?既然我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这种装逼又如何。\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

烹饪美食资讯平台

万人大厨关注的美食公众平台

欢迎点击关注本公众平台

每天与您一同分享创意潮流美食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是,地位不是某个专家认定,谁的人口数量越多,历史越悠久,越有地位!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tags:

关于我们

茶话网,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指南,生活经验技巧,行业知识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