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做法

古代美食典籍?中国古代记录美食的典籍有哪些

2024-04-26 美食做法 2 作者:dsfert57568

一、古代饮食的十美

所谓“十美风格”,是指中国历史上上层社会和美食理论家们对饮食生活美感的理解与追求的十个相互区分而又紧密关联的具体方面,是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感受与追求的、系统完备的民族饮食思想。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的十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十美:质

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它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袁枚所谓:“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原料的质美是一切其他诸美的基础与灵魂,因而很早便作为美食要素提出,并一直是中国古代饮食审美的基本要素。20多个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深入讨论“鱼之美者”、“菜之美者”、“饭之美者”、“果之美者”的明确文录,认为只有物料质美才能“至味具”。

古代饮食十美:香

闻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气味能鼓诱情绪、刺激食欲,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香”字表义,最早源于人们对饮食美的感觉。《说文》释云:“香,芳也。从黍,从甘。”先哲认为黍稷等食粮的养民活命之性可引发出施教化、行礼仪、申道德的功用,认为谷物的馨香是一种高尚的“德”之表征,故敬祀鬼神,“明德以荐馨香”。

古代饮食十美:色

悦目润泽的颜色,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质美是前提,但烹调中的火候等因素也至关重要),也指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色美又是一审鉴指标。色美,不仅可以看得出原料的美质,也可以看得出火候等烹调技巧的恰到好处,还可以看得出多种原料色泽之间的辉映谐调之美。通过色、香两个感观指标的直观判断,即可基本测定出肴馔的美学价值。所谓:“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这里追求的是本色,是物性先天的美质本色。

古代饮食十美:形

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中对于肴馔形美的理解和追求,是建立在原料美基础之上并充分体现自然形态美与意境美的结合。它如同中国古代的诗和画一样,都追求一种自然古朴和典雅清逸的意境。如唐景龙三年(709年)韦巨源拜尚书左仆射,谢恩宴中的“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廿四种)、“八方寒食饼”(用木范)、“素蒸音声部”(面蒸,像蓬莱仙人,凡七十事)等,都充分体现了形与美的结合。而更早些的《诗经》、《楚辞》等典籍中开列的众多鸟、鱼及小畜兽类原料肴品,则基本都是取其原料自然形态的例证。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古代饮食审美的一项重要原则和主要传统。满城汉墓中的“烤乳猪”,晋朝显贵王济的“人乳蒸豚”,唐时西北边疆的烤全牛、整驼,两宋时期市肆中大量的鱼、雀类菜肴均属此类。而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曲阜衍圣公府府厨烹制的“神仙鸭子”、“凤凰同巢”等均可为其代表。

古代饮食十美:器

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饮食器具不仅包括常人所理解的肴馔盛器、茶酒饮器、箸匙等器具,而且包括专用的餐桌椅等配备使用的饮食用具。“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食还宜美器”,“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仅早已成为古人美食的重要审鉴标准之一,甚至发展成为独立的工艺品种类,有独特的鉴赏标准。举凡金属的铜、青铜、铁、锡、金、银、铝、钢、合金,非金属的陶、瓷、玉、琥珀、玛瑙、玻璃、琉璃、水晶、翡翠、骨、角、螺壳、竹、木、漆等皆可成器,且各具特色。

古代饮食十美:味

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也指美味,它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味之美和“五味调和”的复合美味两个方面。这是进食过程中取得美食效果的关键。无论是单一原料的先天质味,还是多种原料相互“搭配”的复合之味,都要“味得其时”,充分体现本味,“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如此才能充分领略原料的美味。如上所述,辩味既属生理功能,又是一种技能,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鉴赏能力;而美味便是中国古代饮食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味之美便成了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辩味,是鼻、眼、舌、神的综合审鉴活动。通过嗅香、察色形、品味和领悟味韵最终完成。

古代饮食十美:适

舒适的口感,是齿舌触感的惬意效果。对于“适”的理解和追求,“滑”、“脆”是两个最常用的词,在古代早期便留下了大量文录。《周礼》“食医”职文:“调以滑甘”;“疗医”职文:“以滑养窍”;《礼记.内则》:“滫瀡以滑之”等,都有软嫩润滑利口之意。又李渔述“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等。总之,“脆”有因原料质地应时美好、烹调巧妙而口感爽利酥润之意。“滑”、“脆”之外,适口的又一重要指标是温度。如《梦梁录》所记:“杭人侈甚,百端呼索取覆,或热、或冷、或温、或绝冷,精浇熬烧,呼客随意索唤。”这里特别指出的,便是各种肴品从极热到绝冷的不同温度的差异情况。注重肴馔的温度差异以追求适意的美食效果,是中国古代一个悠久的传统。袁枚《品味》诗中“明珠仙露上盘时”,就是讲的热炒之热,“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及锋而试”,所谓“……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由肴馔适宜的滑、脆、热、冷等触觉引起的美感,使宴饮者在进食过程中获得了极惬意的感受,达到一种享乐愉悦的意境。

古代饮食十美:序

指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科学顺序,宴饮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等。注重“序”,是把饮食作为享乐之事,并在饮食过程中寻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结果。它可以上溯到史前人类劳动丰收的欢娱活动和早期崇拜的祭祀典礼行为中,人们从中获得了特别而隆重的欢悦感,在等级社会中,更发展成为上层社会饮食文化的突出特征和严格审美标准。周天子及王庭饮食活动的严格循序可作为这一时期的有力史证。而后,历代上层社会宴享文录几乎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序”的特征。明代著名美食理论家袁宏道就十分明确地反对“铺陈杂而不序”的肴馔罗列和宴享程序。“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膳品接续的时序节奏和协调搭配空间结构的合理设计,使整个宴饮活动展开、起伏、变换、**、直至结束的全过程,同与宴者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充分协调,使与宴者优哉游哉地徜徉陶情于“吃”文化的享乐之中。

古代饮食十美:境

优雅和谐又陶情冶性的宴饮环境。宴饮环境有自然、人工、内、外、大、小等区别。饮食生活自从被人们人做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之后,“境”就自然成了其中的一个美学因素。《周礼》、《仪礼》、《礼记》等书中对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社会等级宴饮宫室的记述,体现了三代时期的宴饮环境。文学作品《诗经》也印证了“三礼”等书的记载。《豳书.七月》唱出了西周时代平民到贵族“公堂”上庆贺丰收的欢宴场面:“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公堂”,即“堂食”之“堂”,后世“食堂”一词本于此。故北宋相臣富弼有“煮羊惟堂中为胜”,“野人”不识“堂食之味”之说。这是人工的宫室之境。而晋时“竹林七贤”时常聚饮歌啸的竹林,则属于人工造作的小境。“花间一壶酒”的“花间”,道出的是人工庭院或花园,上有明月,下有身影,天上地下,“云汉”之遥,境不谓不大。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当属自然的大境,“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王勃的滕王阁会饮,欧阳修的醉翁亭小宴,均为自然、人工,大、小绝妙结合之境。苏轼《前赤壁赋》所记则以天地宇宙为大境。袁宏道《觞政》中的“醉花”、“醉雪”、“醉楼”、“醉水”、“醉月”、“醉山”等亦是对“境”美的讨论审鉴。当然,宴饮之境的审美,更多则在人工,在宫室楼馆。商业都会万人幅凑,尤其如此。两宋都城的“大茶坊”、“熟食店”内饰精雅,且多“张挂名人书画”,“所以消遣久待也”。至于明清的“酒楼”等诸式饮食市肆楼馆的建筑布置,更逾历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饮食市场和饮食文化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代。其标志之一便是上层家庭厅堂及市肆饮食楼馆的设计更具专用性、实用性,布置更具浓郁文化色彩,从而更突出了人们对饮食环境美的理解和追求。《**词话》、《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及相关博物、绘画等史料证实了这一点。

古代饮食十美: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要追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者融洽的人生享乐目的和境地。为此,伴随整个宴饮过程还要安排各种丰富多彩的唱吟、歌舞、丝竹、伎月、博戏、雅谈、妙谑、书画活动等,从而使宴饮过程成为立体和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十美臻集,谐成韵律,饮食作为生理活动和与之伴随的心理过程,就成了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身心额谐调享受。饮食审美达到了圆满完善的境界,达到了历史文化的最高层面,于是才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的感慨;才成就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绝唱;才能生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邃达深远、超凡拔逸的这里。袁宏道的《觞政》中就宴饮的“欢之候”开列了十三条标准,并同时指出了败坏情趣之美的十六种弊端。十美风格的集中体现,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袁宏道的“欢”,即情趣格调高雅脱俗,与宴者其乐陶陶,尽欢而止,饮食审美过程结束。

二、中国古代美食小吃有哪些

中国自古以来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当今走过的地方太多,吃过太多的美食,而且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食更是琳琅满目。我们就来聊聊古往今来那些民间小吃。

——1、桃花面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桃花面是山西榆次的一种特色面食。"桃花面"原意"逃荒面",主要是烧肉丸子等。因有肉混合起来感觉很好吃,就把这种吃法流传下来,改名为"桃花面"。原来逃荒的时候要饭吃,遇上大户大家办事宴就把剩下的面和菜混合起来给要饭的。桃花面在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霍州喜食饸饹面,而平定喜食丸子,榆次喜食鸡蛋、烧肉等。

在当地是很出名的,每逢春节,家家都要做小烧肉。桃花面卤汁中最主要的是烧肉,说起山西的小烧肉,所以这个桃花面指的不是面条,是说这个卤,是用丸子,烧肉和鸡蛋来象征桃花。

——2、桂花糕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历史,桂花糕是一种十分传统的糕点,也是广为大众所喜爱的特色食品,在经过传统的工艺蒸制之后,外观十分的金黄,入口更加的幽香浓郁。

历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简单,种类多种多样,满足人们对于味道的各种需求。用以鲜美的桂花为主要的制作食材,面质更是十分的松软无比,细腻香醇,且糕点多吃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美味糕点,中国特色传统小吃,古代人们说它“香气袭人”,在现在的社会还有桂花糕,有机会好想去尝一下。

——3、炊饼

炊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吧,水浒传中武大郎就是买炊饼的,说白了就是烧饼,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宫廷上下都把蒸饼唤作炊饼,这种叫法也很快在民间传开,只知道著名的“武大郎”,就是靠炊饼营生的。正因为如此,两种说法在民间并存,小说里才会一物异名,同时出现的。

在《水浒传》故事的时代,馒头的地位要比炊饼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进奉食品,就有“炙炊饼”一味,那肯定不是武大炊饼可比。

三、中国古代记录美食的典籍有哪些

几本古代菜谱:

《食经》

这本书传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崔浩的人写的,之所以是传说,是因为这本书全本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在各种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偶然录入到几个方子,合成了大概有三四十个的菜谱,但也只是全书的一个部分而已。

这本书其实是崔浩记录他母亲及家族女眷做菜的一个合集,非常庞杂,而且深入细节,比如怎么做酸菜、怎么做酱,怎么做各种羹汤等等都有记述。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趁现在,一点一点的把自己家和亲戚拿手的菜整理出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后辈拿出来一看,那感觉,肯定不一般,要真能传到几百年以后,那估计也会成大家的经典了。

《调鼎集》

这是一本清人所作的扬州菜菜谱,属于从各处摘抄为主的手抄菜谱集。从手法到选材,从调料到点心制法,从江河鱼鲜到家禽、果蔬,分门别类的写,非常庞杂。有许多菜式,在现代的扬州菜中依然能找到。

《易牙遗意》

这本书的作者不确定,但绝对不是易牙本人作的。易牙这个人相传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厨师,被现代很多厨师奉为祖师爷,据说厨艺那是神乎其神的。不过,他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却是“易牙烹子”。

《闲情偶寄》饮馔部

闲情偶寄这部书很有名,据说调鼎集的一部分菜谱就是取自它。但更为有名的是它的作者李渔,他不但写书(数量不少),还会编剧(戏曲),而且还能编辑,像是《金瓶梅》、《芥子园画谱》、《三国志》都曾经过他的手头校正或是改定,真个是才情爆表。所以把闲情偶寄当闲书来读,是很舒服的。

《随园食单》

清人袁枚的这本书,相较以上几本书来说,是更出名的,这一方面是时代离我们较近,一方面也是像李渔那样,有文采的人写出东西来,总会更能有意无意的突出渲染一些让人馋的做法和味道。这书单里,将当时杭州和南京的美食记载了个七七八八,包括某官家家厨善做某样菜,某处饭店特制某种酒食,某个寺庙里什么泡菜香飘几里,都有记录,并且都有做法。所以,这本书虽然是一个不会做菜的人写的,只是记录自己的听闻,但是这种记录,对于后人来讲,也是相当不可多得了。

tags:

关于我们

茶话网,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指南,生活经验技巧,行业知识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